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> 国内动态>> 国内新闻

科技助北京突破垃圾重围

[2012-01-10]      来源:科学时报 

这是北京北六环外的一块空旷荒地。 成百上千个垃圾堆在此密布,有的堆积如山,有的散乱成片,有的还在流淌冒热气的汤,有的则已经干瘪。

记者在距此3公里处,即闻到了刺鼻的臭味。

民间环保人士王久良把北京周围的垃圾点标注在地图上,正好形成一个浓厚的圈带,他称此为“垃圾围城”。

是被垃圾湮没,还是突围?

日前,2011年福特汽车第十二届环保奖公布,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等多家民间环保组织获奖,他们从家庭垃圾入手,通过建立垃圾智能回收终端、用蚯蚓处理垃圾等方式,不仅有效减少了垃圾量,而且部分实现了“从垃圾到资源再利用”的梦想。

建立智能回收终端

“垃圾减量、垃圾智能回收终端、零废弃会员卡……”谈起家庭垃圾的处理方式,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“家庭垃圾处理”项目负责人李军玲很兴奋。

在她眼中,垃圾是“闭着眼睛扔出去收不回钱的东西”,通常所说的可回收垃圾并不能算是垃圾,而垃圾减量正是针对这些物质。

“如无菌软包装、塑料包装等,”李军玲说,“我们将这些废弃包装回收交给企业,可作为新的生产资料,实现垃圾到资源的再利用。”

为了推动此项活动,他们在北京市东四街道的八个社区建立了垃圾智能回收终端,包括一台计算机、回收软件和每户居民手中的零废弃会员卡(即IC卡)。

他们号召居民把家里的废弃包装分类整理,联系企业定时上门回收,并根据废弃物的多少和质量回馈居民一定资金。

垃圾智能回收终端显示,东四街道从去年12月至现在,垃圾减量食品塑料外包1100公斤,无菌软包装345公斤,废旧荧光灯管260支。

李军玲建议智能回收终端向整个城市推广。“政府设立一个大型终端,每个社区设立小型终端,打开终端即可清晰看到每户每月减量多少。”她说,“中国一直在呼吁实行家庭垃圾收费,拿什么来实行,就得靠数据,靠这样的系统。”

养殖蚯蚓处理垃圾

李军玲们的另一个项目是从蚯蚓入手。

蚯蚓对于大多数北京市民都不陌生,但主动养蚯蚓处理垃圾却是新鲜事。蚯蚓处理垃圾在国外非常普及,在国内却很少。北京地球环境教育中心是国内蚯蚓成功入户第一家。

目前,北京东四街道已经有40户居民参与了蚯蚓养殖,平均每户养殖1公斤,至今已经处理烂菜叶、瓜果皮壳等有机垃圾800多公斤。李军玲介绍,夏天温度比较高时,一天一夜,1公斤蚯蚓可吃掉1公斤厨余垃圾。

养殖蚯蚓是一个技术活,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。目前他们使用最“土”的办法去判断湿度:抓一把箱子里的泥土握起来,不往下滴水就说明湿度合适;如果土壤发干,就要及时喷水。

李军玲们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振钧的技术指导和支持,孙振钧的博士、硕士经常入户指导,给居民讲解、培训。

孙振钧是中国最懂蚯蚓养殖的专家之一,媒体称之为亚洲蚯蚓养殖第一人。孙振钧课题组正在研究适宜家庭养殖蚯蚓的“宝箱”,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,一旦“宝箱”出世,不管在什么季节,蚯蚓都能像夏天一样高效率地“工作”。

据介绍,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等国家早已利用蚯蚓处埋城市有机垃圾,并将垃圾转化为高质量的肥料,部分地区已经将此发展为非常成熟的产业。

澳大利亚利用蚯蚓,一年可处理1.4万多吨废弃垃圾;美国年售蚓粪产值已达到10亿美元;日本和韩国许多家庭都利用蚯蚓来消灭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。

“现在城市中的人心都很浮躁,养殖蚯蚓非常需要耐心和爱心,这项活动还可以让城市居民修心养性。”李军玲说。

她认为,家庭垃圾减量不应该仅由民间环保组织推动,政府应该大力号召和支持,甚至可以规定街道或社区开展这些活动。

其实,李军玲的项目组目前只有两名工作人员,由于人员和资金有限,工作很难扩展。明年5月,他们将把“垃圾智能回收终端”移交给回收废弃包装的企业,自己则去开展更大的计划。

“我们正与北京市海淀区商谈这些计划,如果政策支持、资金到位,这些项目便可顺利推向海淀区。”李军玲说。